我常被叮嚀要融入群體,要多說話,可是我卻不擅長在一眾人前說話,也不習慣成為聚光燈的焦點,反而能花數小時自在地一對一與人聊天、聽別人說故事。從小就是一個一心想把事情做好的人,可正因為個性急就難免浮躁,比較幸運的地方,在於營養師這份工作與使命給了我許多成長的機會;從病人身上展現的智慧,給了我啟發與改變,對我後來做人做事有一定的影響。
得到大家的同意,把彼此的互動寫進文章裏。書中第一部分,分享了許多人因接受過多的資訊而對飲食感到困惑,有的人沒有能力分辨資訊真假而照單全收,不管適不適合都硬把營養知識往自己身上套,落得苦不堪言的結果。有鑑於此,我把自己的專業和想法寫下,希望處於同樣困境的讀者閱讀之後,能有一種釋懷的溫暖。
跟《營養蔬國》不同的是,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寫了我與母親和女兒日常生活有關「食」的互動,相信對讀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
周遭的人,有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後就為他們投資了股票或債券,可是我發現他們對及早建立孩子正確的飲食觀念卻非常淺薄。比如說,吃飯時間一到,有的父母會伸手到包裏拿出3C產品給小孩,讓孩子看動物追來追去的動畫片或兒童邊唱邊跳的節目,接著湯匙靠近,孩子的嘴巴就會自動張開。
最難忘的一次經驗是,一名媽媽給新生嬰兒餵奶時,爸爸也沒閒著、拿著手機把螢幕對準嬰兒眼睛前方,讓孩子一邊喝奶一邊「看」兒歌動畫。我們尚不知道這些3C產品配飯吃的二十一世紀小孩長大以後會如何,不過我不敢冒這個險,要是到時陷入另一個更糟的狀況就後悔莫及了。
要飲食均衡健康,最容易辦到的就是一家人穿上圍裙下廚,這樣一來,鍋子裏加入的食材、調味料的使用與烹飪的方式,才能掌控在自己手中。這須靠夫妻二人的分工和配合才能成事。我們在孩子大約三歲時就帶她走入廚房,把適合的任務交託給孩子,讓她參與和幫忙。這樣全家總動員,吃得營養的同時也能增進感情。
書中除了為外食族提供飲食建議,我也為蠟燭兩頭燒的職場父母寫了一些在家備餐的小提示。在有限的資源下,我們做出最理想的選擇,盡心盡力就夠好了,不必要求自己做到完美而帶來額外的壓力。
本書第三部分主要圍繞著食物寫,雖然有的食物營養價值確實比較高,不過我不願意把它們標榜為「超級食物」,更不願意過度強調這些食物帶來的益處。
人體不可能靠單吃一種食物就能滿足對所有營養素的需求,每種食物都有其好與不夠好的地方,因此多樣化的飲食才對健康有利。另外,有的人把加工食品如泡麵、罐頭等批評得體無完膚,我同意它們並不能跟天然食物平起平坐,不過營養師也可以為偶爾需要靠這些食品果腹的人,提供成熟、實際可行的建議,協助有心人一步一步改善飲食。
不管前來尋求意見的是一個哺乳媽媽、純素食者或是膽固醇超標的病人,為大家提供專業的建議與知識固然重要,但在每一次深入對談後發現,許多人的飲食或健康問題背後,正透露著各自在生活或工作上的不容易,我會主動關心與傾聽,因為這是我真正在意的。
同樣的,我寫這本書在意的其實是讀者,希望所分享的內容對大家真有助益,如此,於願足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