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臺灣第一苦旦,東方最美的詠嘆調」,這是給予現年八十三歲的廖瓊枝的美譽。幼年遭逢苦難,三歲時母親船難過世,祖父母也相繼過世,十四歲時將自己賣給歌子戲團,開始學戲生涯。
「在我最苦的時候,是歌子戲讓我有一個家。」她認真學習「唱念做打」,扎實的基本功加上做活戲(即興演出)累積很多經驗,奠定了堅強的實力。
出身寒苦,心思善感,能將豐富的情感融入戲中,如泣如訴的哭調,讓她坐穩臺灣第一苦旦的地位。當時因逢歌子戲的全盛時期,讓她經歷了內臺戲、外臺戲,廣播、電視等不同時期,並且創下許多第一,是第一位在電視演出的歌子戲旦行角色,並獲得許多獎項。
一九七七年,廖瓊枝在子女勸說下,退出歌子戲演出。一九八〇年受到師範大學音樂系許常惠教授之邀,演出「臺灣民間樂人音樂會」,獨唱歌子戲哭調,精湛的唱腔獲得廣大的好評與回響。廖瓊枝受到許常惠教授的感召與影響,開始了傳藝生涯第二春。
提起許常惠教授,廖瓊枝說:「我在他身邊看到他對本土東西的熱愛,我就會想我該怎麼去愛自己的東西。」從事歌子戲的薪傳工作後,她全副精神都專注在歌子戲,也重新對歌子戲的藝術做研究。「一旦投入就有感情,就會愈做愈喜歡。」
一九八七年,應文場樂師林義成之邀,在臺北市立社教館延平分館開設歌子戲傳習班。為了教學,她以一本國語字典彌補年幼失學,居然寫出一本本歌子戲劇本:〈陳三五娘〉、〈什細記〉、〈山伯英臺〉,乃至改編西方童話「灰姑娘」為〈黑姑娘〉。
幼年失學,竟然可以寫出劇本,這是深刻反省之後的行動。
「歌子戲復興首先要有觀眾,否則有再多的演員都是空談。」她決定從組織與指導社團、培育觀眾著手。從沒錢、沒人做起,從社團到組成劇團,到學校創設專門科系,她堅定不移地向前行。
這個做法,我稱為「策略思維」。我很讚歎廖瓊枝有這樣正確的策略思維,發展組織,培育人才,讓市場變大。
廖瓊枝扛起振興歌子戲的擔子,以她所設立的「薪傳歌子戲團」培養種子,過去卑賤的歌子戲成為大學生、研究生競相投入的藝術;各大學也成立歌子戲社,邀請她前去講學。二〇一二年,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博士學位。
在薪傳的路上,廖瓊枝也曾經歷歌子戲沒落的困境。當時廈門的大學曾以極好的條件邀請她前去任教,但她婉拒了:「我怕去那裏傳,臺灣歌子戲傳統精華的藝術會斷掉。」
「每個國家都要有自己的文化,而歌子戲是臺灣本土的東西,是真正從這塊土地生產出來的。」說起保存臺灣本土文化的必要性,廖瓊枝語氣堅定,話裏充滿對於歌子戲的熱愛與驕傲。
有強烈使命感的人,當遇到困境或是環境的考驗時,就會自我省視,形成更堅定的方向與力量,繼續前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