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顯大師的故事:利益眾生為要

西元三九九年,六十二歲的僧人法顯在經過萬刃雪山、無邊沙漠、蔥嶺強盜、同伴病故等無數艱險後,歷時十四年、行經二十餘國,終於在印度等地覓得真經戒律。而為了將律法帶回故國,已近耄耋的法顯取道海上絲綢之路,在驚濤駭浪中,九死一生回到中土,終於完成了理想,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到海外求經的僧人。

法顯大師,俗姓龔,平陽郡武陽(今山西襄丘縣)人,兄弟四人,其中三人均於幼年死亡,父母擔心他養不大,三歲就將他帶到仙堂寺剃度為沙彌,但仍住在家中。八歲時害了一場重病,從此正式進入寺廟。

法顯嚴守戒律,年年結夏安居都非常用功,勤勝常人。長大後,師長勸他到長安親近道安法師,隨後遍訪大師,精進學習。他發現當時漢地律藏傳譯不全,戒律遭到曲解,時有爭論。道安法師雖然制訂僧尼規範,但權威性不足。

法顯深感於律藏缺乏是導致教界混亂的主因,於是立下弘願,西行求律,到印度參訪取經。

他與同學慧景、道整、慧應、慧嵬四人結伴,從長安(時為後秦都城)出發西行,至張掖又遇見智嚴、慧簡、僧紹、寶雲、僧景,一起來到敦煌。

當時的敦煌太守李浩,資助法顯等人渡沙河(塔克拉馬干沙漠),經鄯善至烏耆國。同行僧人漸漸離去,法顯與其他三人過蔥嶺,到達北天竺。法顯與慧景、道整欲往中天竺求律,經過小雪山時,慧景死於暴雪中。

法顯與道整到達中天竺,得到《摩訶僧祇律》。法顯在中天竺三年,學習梵語、律儀。道整決定留在中天竺,法顯則帶著法本返回中國。

西元四〇八年,法顯感於佛像之美與攝受人心,又開始修學佛畫。四一〇年到達獅子國(斯里蘭卡),感受此地佛法純厚,決定留下學習,在無畏山寺兩年,得到《彌沙塞律》、《長阿含經》、《雜阿含經》及雜藏等。

四一二年,七十四歲的法顯帶了多部梵本典籍,從海路回國,途中遇風暴經耶婆提國等地,最後在青州長廣郡牢山南岸(今青島市嶗山區)上岸。回國後定居南京,與佛馱跋陀羅合譯經、律、論共六部二十四卷。

一路艱辛,經歷萬險,法顯大師一一用智慧、勇氣與定力克服。他的願望是取得完整的大乘律儀,當中除了學習梵文,舉凡有助於佛教興盛與弘揚的,他都把握因緣,即時學習。只要是對佛教有利的,對眾生有利的,他就去做。這要有大願力,有大省思的人才做得到。

依願而行,用心付出,時時省視,當做而做;

不計得失,無怨無悔,佛心我心,問心無愧。

這是個人對法顯大師的讚歎,其實難以描述大師至高行誼於萬一。◎請思考法顯大師的故事帶給你的學習、心得與啟發?

我要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:

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> <strike> <strong>